1. 首页 > 今日星座 > 文章页面

何氏家族的祖先的名字叫什么(薛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大家好,关于何氏家族的祖先的名字叫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何氏姓名大全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何的姓氏来源何氏家族的祖先的名字叫什么【何姓】的名人

姓何的来源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

姓何的来源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祖宗:韩安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隐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四库全书》收录)等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公;......>>

‘何’的姓氏怎么来的?何姓来历

一、闽籍何氏族人来自何姓始祖韩?公,战国时代秦并吞韩国,为博浪沙案件秦始皇斩草除根,意欲杀光韩姓家,当时韩?公避难庐江,以渡船为生,一日秦吏搭渡?公的船,秦吏随口询问?公贵姓,?公不意中指下水为河,为人姓去[水]加入就成人可[可]。后来庐江这个地方很快聚成了何家为望族,而且[庐江]这两个字,也成了何姓家族的堂号。除了庐江之外,何姓还有两望,一个是[东海],一个是[陈郡]。东海就是现在山东省的郯城县。陈郡也就是颖川郡,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姓何的人家时常在大门贴上两条联: [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这就指出了何姓的来历。全中国何家的人,庐江何族最多的了。

二、一支由姓朱的改姓何。后汉书上记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朱苗为什么要改姓为何?那是因为当时汉灵帝有一位何皇后,何皇后得宠,何皇后有一个哥哥,名叫何进,官拜大将军,当时大将军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地位相等。朱苗是何皇后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因此就把朱姓改成何姓,成了何苗,何苗也到车骑将军,仅次於大将军之地位。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可以说何姓、韩姓、跟一部份的朱姓,是兄弟之姓。

三、另外一支的何姓,是汉族以外的民族。五代史上提到: [吐谷浑亦有何氏。在这里吐谷浑的发音,应该念成[突浴魂]原来是辽东鲜卑族的一个人名,在魏晋的时候,这一支鲜卑族的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就叫[突浴魂],小儿子叫若浴疯,两兄弟都分别统率了一部份的部落,后来兄弟不睦,[突浴魂]就带了他的部落,向西方迁移,到了他的后代子孙名叫叶延的手里,就用[突谷魂]作为国名,正式自立为一个国家。[突浴魂]当时的版图,是在现在的甘肃一带,历史上最早的何姓人士,恐怕要算是唐尧候的何侯了。据说这位何侯,当时隐居在苍梧山修练长生不老的法术,全家有二百多人,都以种田维持生活。大舜南巡的时候,曾经住在何侯的家里,到夏禹的时候,何侯全家都成了仙。现在嶷山有何侯庙,在大舜庙的旁边。嶷山就是苍梧山,是大舜葬的地方,就是现在湖南省宁远县。按照以上这个故事,何侯这个人从帝尧的时代,活到夏禹的时代,推算起来,总活了有…白五十岁,可惜历史上记载不够详细,不知道他全家成仙了,有没有后代留在世界上,如果何侯确有其人的话,这――支何姓人家,要比从韩姓改姓的何姓,早到两千一百多年了。

由於何姓有好几方面不同的来源,后代子孙又繁衍得快,所以可以称上是族大人众,何姓在[百家姓]上是第廿一个大姓,在台湾是第廿七个大姓,而在清朝的时候,是全国的第五大姓,仅次於陈、林、张、黄。

二千年来庐江何氏的来龙去脉

人类纪念其祖先有极悠远的纪录;於原始美术史中曾纪载洞穴壁上刻满人像,此即为人类最原始的族谱,其后发明文字,族谱乃随文化而日益详尽,且因人历史学与考占学的要素,更有研究的价值了!

姓氏对维系民族国家的生存有极大的关系,因为那是血统的组织!三代之前,[姓]与[氏]为男女及贵贱之别,后即混合一起,普通所谓[百家姓]仅乃一种常识的记忆,明代洪武初年,吴沈撰千家姓,得姓氏一千九白六十姓,唐书路敬淳传,曾指出自魏晋以隆,推本研未,著姓氏录等百余篇,在历史演进中姓氏曾发生不少纠纷,明代陈止元曾著书研究,所收留复姓凡三千六百廿五种之多。宋代对此问题已早注意,故有王应麟[姓氏急就篇],邓名世之[姓氏书辩证]之著;而所谓姓氏纠纷之最大原因,即为各姓氏之族谱不完备,若经过徙迁及战乱后更无只字留存,故今日编印[族谱]实为家族及民族一大建树。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姓何的祖先有著光荣伟大的身世,我们不仅是周室贵族后裔,而且有救民抗暴,行剌秦始皇的革命行动的光荣历史,在史......>>

姓氏“何”是怎么起源的,何姓是以讹承讹,以谬袭谬而来的姓字。秦灭六国后,韩姓子孙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流落在江淮一带。按当地人的口音“韩”字被读作“何”音,后来从读者误写为“何”,沿袭下来便变成了何氏。这便是何姓的由来。

何这个姓氏的由来、何出自姬姓,其祖先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为黄帝后裔。发源于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在江苏东海、安徽庐江和合肥以及四川的郫县,何氏是当地望族。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即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一说在山西河津县)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氏。因此,姓是由韩姓分化出来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以民族而言,何氏并非仅为汉族所专有,亦有部分外族改姓何。唐朝的“昭武九姓”之一即有何氏;清末,更有荷兰姓氏Bo*** an汉化为何姓、详见何东家族。

广西何姓氏的来源何姓的一支是从韩姓分出来的。春秋战国时候,韩国的公族中有一支迁移到江淮一带,以国为姓,姓韩。但当地韩与何的读音一样,后来偿变成何姓了。唐朝时,北方有少数民族部落姓吐谷浑,他们与汉文化接触多了,其中有的人就选了汊字中的何作为姓。

何姓历代先人如

[何休]东***,是汉代儒学大家董仲舒的第四代学生,他精通古代经典,著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等书。

[何承天]南北朝人,天文学家,他订立的新历法对后来的天文学影响很大,被称为《元嘉历》。还著有《宋书》。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中国姓氏起源是什么啊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郸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

高的姓氏的来源是什么?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取祖名为氏,为高。高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瞻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为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姓氏"何"的英文?这个不是英文,是外界的拼音,特别是“林”拼写为Lam,“刘”拼写为Lau,“张”拼写为Cheung等等都属于典型的香港式拼写,是出自文字的粤语读音,结合香港拼音规则得出的拼写形式。

“何”这个名字目前已知拼的各种写形式如下:

中国大陆普通话汉语拼音:He

中国香港式英文拼音:Ho(源自粤语读音厚)

中国台湾式所谓通用拼音:Ho

汉字韩国式英文拼音:Ha(源自韩国文?的读音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户籍人士只有汉语拼音拼写的形式是唯一合法有效的身份拼写,国际默认。其他拼写均不能带起身份。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

何氏家族的祖先叫韩武子。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扩展资料:

何姓是韩姓的误读:

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得姓过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这要从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说起。司马迁《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故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都把祖先追寻到黄帝。

史料显示,西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一位后人韩万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以侍奉晋国。韩万,世称“韩武子”,原本并不姓韩,乃因其封地而为韩。

韩氏得姓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孙—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韩厥既是韩姓第一始祖,也应该是何姓第一始祖。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发愤于重振山河、再创基业,而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

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江淮地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姓

何武(?-3),西汉臣。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治《易》经,射策甲科为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时,封汜乡侯。哀帝即位,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被王莽所诬,自杀。

何敞(?-105),东汉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风平陵(陕西咸阳)人。和帝时,任侍御史,迁尚书。数切谏,言诸窦罪,窦宪怨之,出为济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增垦田三万顷,百姓赖其利。后任五官中郎将。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陈蕃征他参政,蕃败,擢党锢。党禁解,辟司徒,拜议郎,迁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历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认为《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地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有辑本。

何进(?-189),东汉臣、外戚。字遂高,南阳宛(河南南阳)人。灵帝朝因异母妹为皇后,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任大将军镇压黄巾军,封慎侯。灵帝死,他迎立少帝,专断朝政。后与袁绍等谋诛宦官,被张让矫诏杀害。《后汉书》称其“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何进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貌美面白,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他“援老入儒”,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能诗赋。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何曾(199-278),魏晋时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为文学掾,累迁司徒,封侯。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晋武帝代魏,授太尉,进封公。性奢豪,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筷处。咸宁四年死,谥孝,后改谥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至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中丞。他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定《元嘉历》,订证旧历所定之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差无几。他善弹古筝,且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他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后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曾运用自然科学观反对佛教之理论,认为:“有生必有死,形毙而神散,尤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与神的问题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所著有《报应问》和《达性论》。

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南朝梁武帝天监中,官尚书水部郎,终庐陵王记室。文章与刘孝绰齐名,世号“何刘”。诗长于写景及炼字,为杜甫所推许。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

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是唐广州增城女子,十四五岁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而升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说何仙姑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给的桃子,而能知人祸福。更有人附会何仙姑为吕洞宾的弟子。现广州增城县建有何仙姑庙。三月初七传说为保仙姑生日,村里唱大戏,放烟火,异常热闹。

何执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举进士。历宝文阁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等。崇宁四年(1105),拜尚书左丞。大观初,进中书门下侍郎。三年(1109),为尚书左仆射,无所建树。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转少傅,为太宰,迁少师。尝戒边吏勿生事,惜人才,宽民力。卒,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正献。

何荣祖(1221-1299),元臣。广平(今属河北)人。字继光。历任御史中丞、中书右丞等职。世祖(忽必烈)时奉命将公规、治民、理财、御道等十事辑成一书,名为《至元新格》。成宗(铁木耳)时,又受命编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观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学者。字粹夫,武陟(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庶吉士。得罪刘瑾。致仕。瑾诛,复官。以触忌讳,贬开州同知。修黄陵冈堤成,升东昌府同知。嘉靖时,历工、户、礼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阴阳律吕》、《儒学管见》、《柏斋集》行世。卒,谥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学家。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山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因刘瑾专权,遂以病归。瑾诛,复原官,直内阁制敕房,后擢陕西提学副使。为官廉介,敢直言时政。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又与边贡、徐祯卿、李梦阳并称“文坛四杰”。其诗文以拟古为主,而亦强调创造。著有《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大复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戏曲理论家。字元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贡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辞官归隐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等。

何心隐(1517-1579),明学者。泰州(今属江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永丰(今属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颜钧弟子。他认为“心”是万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应适当加以满足,反对道家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恶的说法。到处聚徒讲学,曾以计促使严嵩罢相。后为严嵩所仇,并得罪张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约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婺源(属江西)人。精于金石篆刻,风格端重,名盛一时,被后世推为皖派或徽派开创者。与文彭并称“文何”。有《续学古编》。

何腾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人。崇祯时任南阳知县,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至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任湖广总督时,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东下,挟其同行,他坚决不从,在武昌汉阳门投江,后为渔舟所救。乃由江西间道走长沙,联络大顺军余部共御清军。永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军战败,被俘后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中,受荐入南书房供职,相继赐举人、进士。教授皇八子读书,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编修。通经、史、百家诸学,藏书丰富,得宋、元旧版,亲加校勘,工楷书。学者称义门先生,传录其说为《义门读书记》。康熙六十一年卒,赠侍讲学士。

何绍基(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律算。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工书,得力于唐碑,倾注于颜真卿,参以后汉、北魏诸碑,遒劲峻拔,古拙有奇气。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历官至内阁学士,兵部户部侍郎。太平天国运动起,上疏论兵事,得咸丰帝信任,先后出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参与同英美改订税则及通商章程谈判;与太平军战于徽州、宁国;督理军饷于常州。咸丰十年(1860)屡战败,弃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职,同治元年弃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广东大埔人。同治进士。光绪三年(1877)以侍读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战争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鸿章主和意旨,在法舰进入马尾港后,“犹严谕各舰毋妄动”(《清史稿》),致福建海军覆灭,马尾船厂损失惨重。后被革职充军。

何启(1858-1914),清改良主义者。字迪之,号沃生,广东南海人。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后赴英学习医学、法律。回国后长住香港,任律师和香港立法局议员。创办雅丽氏医院,并附设西医书院。主张维新变法,著有《新政真诠》。

何老凤,清末山东大鼓艺人。直隶固城(今属河北)人,原名凤仪。嗓音宏亮,吐词讲究“一字砸一坑”,表演传神,在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影响很大,时有“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之誉。晚年在济南演出。擅唱《三全镇》、《瓦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东汉灵帝皇后何皇后;三国魏大臣何夔;东晋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学者何薳;明藏书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学家何秋涛等。近当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红军将领何挺颖、何昆,工运领袖何孟雄,中共领导者何克全,军事教育家何长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国民党将领何应钦、何键,地质学家何杰、何作霖,医家何廉臣,物理学家何泽慧,化学家何炳林,我国橡胶业开山鼻祖何麟书,爆破专家何广沂,矿业教育家何杰,历史学家何干之、何兹全,法学家何思敬,诗人何其芳,画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体育工作者何振梁等

关于何氏家族的祖先的名字叫什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